欢迎访问黑龙江省老干部大学门户网站! 今天是:

艺术节特写丨老年大学里的“名角”教师董桂珍

发布日期:2022-08-24 来源: 作者:老干部大学

于豪放中有细腻 在柔媚中见端庄 她的唱腔声情并茂 她的念白功力深厚 ……

               
                                                           ▲《挂画》剧照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1935年,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就这首《忆秦娥·娄山关》,雄奇悲壮,气势如虹。2022年8月12日,全省首届离退休干部艺术节京剧专场,71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董桂珍登台演唱了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柔中有刚,情绪充沛,风采依旧不减当年,尽现伟人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忆秦娥·娄山关》剧照
   董桂珍,原哈尔滨市京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剧协副主席、全国剧协委员。退休后,她致力于普及和弘扬京剧艺术,现在分别在省老干部大学和哈尔滨市老年人大学担任京剧艺术指导教师。本届艺术节上,除自身登台演出外,在她的指导下,省老干部大学京剧身段表演班和京剧唱腔班的学员们,还为艺术节奉献了一段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这段《大唐贵妃》歌舞并重,融汇京歌《梨花颂》和梅派经典《贵妃醉酒》的精华要素,数十位学员登场,华彩高贵、端庄雍容的扮相,行云流水、婀娜多姿的舞步,圆润、清亮、甜脆的梅氏唱腔,令观众耳目一新。这段《大唐贵妃》便是董桂珍数年来悉心传授的一个结晶。“在省老干部大学选修京剧这门课,使我受益匪浅,在董老师教导下,我懂得了京剧的‘四功五法’,我懂得了怎样欣赏京剧之美,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每位学员都有很大进步,无论是唱腔还是形体表演都有很大提高。特别是排练《大唐贵妃》,从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到一段唱腔,董老师无不用心指导,经过这段艰苦磨练,始知何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在笔者采访中,省老干部大学京剧班的学员们纷纷表达对董老师的感激与敬爱。而每日里看着自己的学员们不断提高进步,也是董桂珍最幸福、欣慰的事。


                                        ▲《大唐贵妃》剧照

   董桂珍出生于哈尔滨道外区,她几十年的京剧艺术生涯也与这片老区结下不解之缘。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哈尔滨市京剧院、黑龙江省京剧院都坐落在道外区,道外区有三个剧场,京剧艺术氛围非常浓厚。一年四季,剧院周边的邻居们往往是在京剧学员们晨起“喊嗓”的悠长意韵中开始崭新一天的。那时,训练唱腔的演员们一开唱,周围的居民都会跟着哼唱几句,渐渐地哈尔滨的京剧票友也多了起来。少年董桂珍的曲艺才华就是被喜爱京剧的营业员发现的,并最终走上京剧演员这一行当,一干就是一辈子。 
   说起董桂珍的艺术启蒙,还要从竹林商场说起(竹林商场后来改名向阳商场),只有在老道外长期生活过,年龄在五六十岁以上的人才会对它有印象。当年,竹林商场售卖的商品种类非常丰富,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这里可是孩子眼中的“大世界”。商场里售卖的各类乐器、戏服、文教用品,让董桂珍等小朋友觉得好玩又新奇,放学以后大家都愿意往那里跑,竹林商场承载了很多“老道外”人的美好回忆。那个每天“长在”卖手摇留声机柜台边上的小女孩,便是少年董桂珍,她一站就是小半天,并跟着留声机飘出来的京剧唱腔,咿咿呀呀地学唱。

                                        ▲《女起解》剧照

    董桂珍家就在竹林商店后院。母亲在49岁时生下了董桂珍,“老来得子”,她便成为家里最小、最受宠的孩子。她没有上过幼儿园,不会走路时家人就经常抱着她到商店里玩。这孩子从小与京剧有缘,一听到留声机里播放的京剧唱段就跟着学,那稚嫩的奶声还真是有模有样。时间久了,商店里的人们都喜欢这个爱唱戏的小姑娘,店员们都说“后院老董家最小的女儿,将来肯定是个唱戏的好苗子”。卖唱片的任乃文老先生发现了董桂珍的潜质,他跟董桂珍的父母说:“道外三道街有个特别好的京剧老师孙宝林,你让她去那学戏。”当时,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但父母非常疼爱她,还是同意了,送她去和孙宝林老师学起了京剧。谈起这段经历时,董桂珍老师说,“我那时还是懵懵懂懂的孩子,都记不起学了多久”。后来,哈尔滨京剧院招生,任乃文再次找到董桂珍的父母说:“哈尔滨京剧院招生怎么不让孩子去报考呢?”父母让董桂珍学戏,初衷就是让她有个爱好,“玩玩就好”,学京剧太过辛苦,父母怎么舍得让宝贝女儿去吃那份苦。于是,二老就对董桂珍瞒下了这件事。董桂珍的二姐知道了这个消息,她也非常喜欢京剧,特别支持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妹妹学京剧,于是自做主张,偷偷带着董桂珍去道外六道街的市京剧院参加考试。来考试的人特别多,年少的董桂珍一点也不害怕,大胆地唱了一段又一段,三轮考试全部通过,市京剧院学员班很高兴地录取了这个小“苗子”。入学即入行,学员需要迁户口、搬行李,再也瞒不住爸爸妈妈了。父亲大声训斥姐姐:“我还在,家里还没有你做主的份,你怎么能让你妹妹去学戏,学戏多苦你知道吗,要练功,还要挨打,她能受得了吗?”姐姐已经参加工作很有主见,她私下里问妹妹:“你真喜欢京剧吗?”董桂珍使劲地点着头说“我喜欢!”“喜欢就去争取,你每天在家门口等咱爸下班,天天哭着说就是要学戏,一定行!”董桂珍就听话地按着姐姐教的办法,天天在家哭。爸爸心疼姑娘,再说也被磨得没了脾气,最终也只好同意她去学戏。“从此,我从道外头道街的家里搬了出来,住在十六道街的安乐剧院(原省京剧院)京剧学员班,开始了我的京剧事业。”谈起这些尘封多年的往事,董桂珍娓娓道来。

                            ▲《拾玉镯》剧照

    董桂珍先天具有京剧艺术禀赋,其从艺道路也是顺风顺水,这正是新中国成立后京剧艺术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进入京剧学员班,第一位老师名叫李慧琴。李慧琴和孟小冬、于淑炎是同期学戏、同台唱旦角的一代名家,当时还是孩子的董桂珍还不懂什么是“大腕”,只知道是这个和蔼可亲的老奶奶亲手把她领进了京剧艺术的大门,从此顺理成章地加入了京剧表演的行列。学员班毕业后,她成为哈尔滨市京剧院的演员,并继续到黑龙江省艺校进修,学成后正式入驻哈尔滨市京剧院。随后,是“样板戏”的火红年代,董桂珍被抽到省“样板戏学习班”,留在黑龙江省京剧院工作。再后来,又回到市京剧院工作,拜童芷苓老师学习荀派京剧。

                               ▲左董桂珍 中童芷苓 右于兰

                                ▲左于兰 中童芷苓 右董桂珍

   董桂珍是个纯粹的人,她的生活里除了京剧还是京剧,对京剧的“痴”已经融入血液。荀派唱腔风格很特殊,荀派唱腔对唱和念的要求很严格,荀派的唱以柔媚婉约著称,唱腔委婉动听,俏丽多姿,声情并茂。念白则是柔和圆润,富有韵律美。董桂珍刻苦练习荀派唱腔,不断实习,不断琢磨。恩师童芷苓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童祥苓的四姐,当年童芷苓与二哥童寿苓、五姐童葆苓、弟弟童祥苓一起使“童家班”扬名京剧界。童芷苓戏路极宽,不拘成规,表演细腻,善于刻画人物,得遇如此名家指点、开化是董桂珍的福份。在童芷苓点拨下,董桂珍努力将生活感受和艺术性协调融洽,充分发挥个人嗓音特长,从人物感情与心境出发塑造角色,追求字正腔圆、腔随情出的艺术风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她大胆破除传统局限,她塑造了许多具有大众化、生活化特点,娇雅妩媚、清秀俊美的艺术形象,一出《打金枝》使她荣获黑龙江首届表演一等奖,一出《挂画》使她荣获黑龙江首届天鹅大奖,一出《断桥》使她荣获哈尔滨首届十佳演员称号,一出《牧羊城》使她荣获哈尔滨最佳演员奖……

                                     ▲《打金枝》剧照

   “花开有落时,人生容易老。”退休之前,董桂珍就在大师哥的邀请下,来到哈尔滨市老年人大学教授京剧。她给那些喜欢京剧的老年朋友讲授京剧旦角的声腔基础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京剧演唱和京剧表演技法。后来,省老干部大学的杨锐副校长邀请她到省老干部大学从事京剧教学工作,从此她在这所学校一教就是18年。董桂珍老师说:“京剧是我们的国宝,我们有责任把他传下去。”

                                     ▲董桂珍

    我们生活的空间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社会生活将全面融入5G带来的无线世界空间,而京剧这一从舞台艺术发展起来的国粹精品,怎样融入互联互通的世界,怎样继续传播、弘扬国粹京剧艺术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我们有责任要做点什么。京剧演出专场已结束了一段时间,董桂珍老师的这段话还在我耳边萦绕,是的,这是时代留给我们的思考与课题。

撰文|李艳杰

编辑|晓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