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031万,占全国人口的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22023万,占全国人口的15.6%。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如何为其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人性化的养老服务,成为摆在社会各界面前的一道难题。近年来,科技迅猛发展为养老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智慧养老产业应运而生,各种智能产品层出不穷,为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养老”升级为“享老”。
中华遗嘱库发布的2024年度《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2024年全国60岁以上遗嘱办理人中,空巢老人占比达60.28%。在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长的同时,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养老机构资源有限、床位紧张,入住问题凸显,庞大的独居老人群体亟待解决居家康养问题。在此关键节点,生活空间智能化成为破局的新解法。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卧室、卫生间、阳台甚至床铺等看似寻常的生活空间,对老年人来说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在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社区,记者了解到,曾有独居老人在家中意外跌倒,所幸前来打扫卫生的小时工及时发现,将老人紧急送医,才得以获救。但并非所有老人都如此幸运。《中国老龄化与健康国家评估报告》显示,跌倒已成为老年人伤残、失能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7%的未受伤跌倒老人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无法自己站起来,而跌倒后1小时以上的长躺可能引发严重后果。“针对独居老人在居住空间中活动存在的风险,应积极开展智能化改造。”北京春辉科技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对记者说,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智能化改造不仅要全面满足各个空间的功能需求,还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和使用体验,如老年人大多喜静,智能设备的介入就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改造时、改造后对生活的影响尽量最小化。此外,老年人使用的智能设备要操作简便、外观轻巧。目前,老年群体智能生活空间产品已经较为成熟。记者在市场上看到,有些智能家居品牌推出了针对老年人居住空间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在华为全屋智能展区,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我们有AI辅助康养解决方案,采用毫米波雷达技术与AI算法,通过非接触式传感器实现跌倒检测。这些厚度仅3厘米的设备支持吊顶、非吊顶灵活安装,无需穿戴装置即可在卧室、卫生间等区域实现24小时“隐形”值守。当系统识别到异常时,自动进入四级告警机制,可通过电话、短信、APP及微信服务号同步通知多位紧急联系人,并支持6个月历史事件回溯,构建起“发现——响应——追溯”的完整安全闭环。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众多智慧养老 “黑科技” 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预防跌倒的毫米波雷达到无感监测的智能床垫,从情感陪伴机器人到全自动护理床,智慧养老产品已深入到了老年人生活照料、健康管理、情感关怀的各种场景,为老年人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记者在市场上看到,一款由一块类似平板电脑的智能屏和智能监护手表组成的老年人专用设备,能实时监测老人的血压、血氧、心率等身体数据,并同步给子女。智能屏还具备多种AI形象,每种形象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思考方式,可以和老年人聊天,让独居老年人感受到温暖和关怀。记者还看到了一款助眠沙发。使用者可通过平板电脑控制沙发,使其播放音乐并跟随旋律轻轻晃动,达到充分放松。助眠沙发还内设有记录、分析人体睡眠数据的芯片,在用户睡眠时记录心率、体温等数据。在老年人跌倒风险防控方面,科技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了解到,精准防跌倒技术能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跌倒风险评估与预警服务。将该设备佩戴在老人腰部,基于失稳模型,可以提取人体行走步态摆动以及腿髋关节活动角度的数据,从而计算出跌倒风险,提前予以风险提示。记者还看到了许多针对老年人的智能创新产品,如防走失定位鞋、气囊防摔衣,实时监控生命体征的智能床垫、枕头……采访中,一位正在给家里老人挑选智能枕头的消费者对记者说:“智能枕头要2000多元一个,但适用于老年人的智能产品只要好用,不怕价格贵,这些设备是可以救命的。”
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当下,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互联网 + 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整合各类资源数据与需求数据,构建起加盟服务联合体,精准对接老年人“医、康、养、吃、购、行”六大核心需求,在全国多地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展现出了强大的服务能力。
在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新区,居民王大爷熟练地通过手机操作“浙里办”APP,搜索“杭向颐养”,点击“去用餐”,附近的老年助餐点便一目了然。杭州打造的“全城通”智慧助餐模式实现了全市助餐“卡、码、脸”通用,年满60周岁的老人,无论户籍,均能在任意“全城通”助餐机构享受优惠。据杭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老年人可用社保卡(市民卡)、“长者码”或人脸验证就餐,系统依据年龄段提供五至八折优惠,打破了以往的户籍限制,让老年人在全市范围内都能享受实惠的用餐服务。